在賈伯斯和大仁哥創下小型聚會的討論時間紀錄後
小型聚會PLUS 將由一位 external speaker
探討一個跟大家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
正當瘦肉精和美國牛肉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時
Timothy的好朋友林新建
將把他近年來拜訪各地從事友善耕種的小農
所累積的心得和大家分享
內地發行的明日風尚雜誌
最近登了一篇有意義的文章
標題是台灣小農的熱血青春夢
前兩天翻雜誌看到這個標題
想到我們這個星期的活動主題
近半年來屢屢被大陸雜誌牽動的感覺又回來了
介紹資料
【雜食者的兩難】
自遠古以來,「吃」這件事,就一直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必要課題。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由採集獵食、農耕畜牧而演進至現今高度工業化、科技化的農業生產與食品加工方式的多樣化,身為雜食者的人類,確實將這樣的基因發揮的淋漓盡致;但是,「該吃些什麼?」(其中可能有多重的意念)這個問題,卻反而是越來越大的困擾,例如:美國牛肉你吃不吃?速食店的雞塊真的是雞嗎(其中有一大部份是玉米,沒錯,還很有可能是基因改造的玉米)?有沒有注射抗生素?這些雞所產出的雞蛋安全嗎?吉園圃(適當施灑化學肥料及農藥)的蔬菜安全嗎?什麼是有機產品、有機蔬菜?有機蔬菜真的就安全嗎?慣行農法、有機栽培、自然農法又有何不同?這些可能都是你、我每天都會碰觸的難題,更不要說,又常常因為某個研機構(或專家學者)針對單一營養素的研究報告,為我們帶來日常飲食取捨的兩難。
【社區支援型農耕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】
「社區支持型農耕」(CSA)最基本的觀念是「找一群人(消費者)挺另一群人(生產者:友善耕種的小農)」。
台灣地狹人疇,平均單一農戶耕種面積相對較小(九成農戶只有1公頃以下之耕地),由於農耕收成受到天候干擾、銷售通路之壟斷與剝削、產銷不協調、人力的老化 … 等種種因素影響,讓許許多多的農民無法獲得穩定的收入而放棄務農,再加上錯誤的農業政策(豪華農舍是其中之一),導致農地大量廢耕(全國廢耕面積已達22萬公頃,超過水稻栽培總面積)。同時,在絕大部份耕作面積採用慣行農法的情形下,農藥殘留、水源及土壤的污染、自然生態的破壞,都對我們居住的環境及身體健康形成莫大的威脅。
但是,我們也知道:全國各地還是有許多懷抱友善大地而堅持有機耕種(或超越有機)的農夫(有的很年輕,也有很多是女孩子),而各地成立的農夫市集(248農夫市集、宜蘭大宅院市集、台中合樸農市集、新竹綠蜻蜓、高雄微風市集 … ),也協助這些小農建立銷售通路,還有各種不同方式正在進行的CSA(穀東俱樂部、大王菜舖子、工研院CSA實驗計劃、日和文教基金會 … 等),都針對上述台灣所面的問題,默默的在進行自己的志業,以期望喚醒更多人或是政府重視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借用兩本書(如下)的書名提出了這個題目:社區支援型農耕─由「雜食者的兩難」說起,是要將這兩年針對有機農業、綠色旅遊、社區支援型農耕(CSA)、社會責任企業(Social Enterprise)這些領域所涉獵的書籍與網路資料,加上拜訪各地許多友善耕種小農時所建立的心得,做一個階段性的整理,勾勒出我要開始做的事,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建議與迴響。
參考書籍
「種好菜,過好生活」,有大林、李宜澤 … 等譯,商周出版
“Sharing the Harvest”, by Elizabeth Henderson and Robyn Van En
「雜食者的兩難」,鄧子矜譯,大家出版(重新再出版,2008久周出版社)
“The Omnivore’s Dilemma: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”, by Michael Pollan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