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我們的小型聚會 @ 蛙咖啡

泰國CDS之旅 X 沿著菊島去旅行 X 鏡頭下的德國日記

2011年9月 我們的小型聚會-生活賣場

Dixit 妙語說書人 vs. 竹山小鎮之旅

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

上半場交換生活(Steve)

很慶幸的給了自己一個機會出來休息半年,不知不覺交換的生活也過了一半,想要總結些什麼卻又寫不出個所以然,趁春假去比利時當志工前整理一下上半場的交換生活,回來迎接下半場。

有些人之前問過我交換有什麼目標,內心想了很多卻也說不全,想練英文、德文,想放鬆,想旅行,想認識新朋友,想上上課,最後乾脆就說要出來玩,出門前除了確定英國的沙發、旅館,英國飛德國的班機外,到了以後要做什麼幾乎都沒打算,大年初四慌慌張張地跟家人說了再見,為期10天與朋友開心的英國行後,未知的恐懼還是不顧一切的浮現。出國前天真的想著,反正我之前來玩過快一個月,至少不會那麼陌生,完全就是天真阿,相較於上次六人大團,這次只有我一個人,上次旅程中都跟同學聊天,鮮少與外國人交流,這次截然不同,我必須自己處理交通、生活跟旅程。尤其在離開英國時交通大亂、班機取消的狀態下讓我更加不安,說實在算不上跌跌撞撞,至少我到了德國。



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,我到的時候正好是歐洲最最最冷的時候,每天零下的溫度實在讓人不想出門,加上課又還沒開始,只能偶爾跟新認識的台灣朋友交交流,去一下趴踢,買買食材回來煮,看看影集,過了兩周廢物般的生活,赫然才意識到自己一天都不應該浪費,於是我著手安排三月的旅行。



三月最大的刺激就是旅行,懶惰的我只花大量時間在找沙發衝浪上找沙發,行程也沒排,看看火車時刻表就出發,自以為可以當個厲害的旅人,結果在Brussel車站下車發現全都是法文時才知道該惶恐一下。


獨自旅行很多時候都是孤獨和恐懼的,真實遠比你想像中的平淡孤單,尤其在節省預算的旅行中,連渡假的一點邊都沾不上,就好像你沒事在路上亂走個5個小時,偶爾看到有名的景點,逛逛博物館美術館,不小心走進貧民窟,或是走進一家充斥著你聽不懂語言的店,就算剛開始覺得新鮮有趣,但大概一兩天就開心不起來,就算在你面前的是世界遺產,卻也待不上2個鐘頭,因為根本無從了解也無從討論,就算努力找到一些資訊,又會馬上發現,看文化和體驗文化的距離依然相差太遠太遠。

唯一不同的事,沙發客的體驗讓我的旅行變得很獨特,一開始找沙發的理由其實很蠢,是為了逼自己整個晚上都跟沙發主講英文,也可以順便有免費的地方睡,體驗文化什麼都還是其次,但沒想到我藉此涉入在地文化,去一些旅遊書上沒有的Bar,聽到特殊的音樂風格,從當地人才知道的地方遠眺白朗峰,甚至從沙發主那認識其他台灣人,喝當地最好的紅酒,加入法國人的生日派對,還跟他們一起打保齡球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Nice host, Lyon)

很大的收穫是我終於遇到很多不同型態的人,台大太小太小,裡面的人同質性都很高,不管你承認還是否認,畢竟我們分享太多共同生活經驗,但在旅行時才真的遇到不同的人,我遇到的有藥劑師,非營利組織的創辦人,護士,髮型師等等,當你跟他們生活在一起,才會知道他們怎麼工作、怎麼生活,在各國家的生活水準,還有他們去過哪些地方,怎樣想像跟規劃自己的人生,我想,如果我們把生活看成一種創作,那觀察他人的生活,擷取一部分自己喜歡的方式,經過模仿、創新再模仿,再轉化,我們終究會創造自己最喜歡的生活,因為世界變小了,所以我們的體驗才變多了,很慶幸的,我們還能選擇如何生活。

兩個月就這樣過去,很開心認識了很多新朋友,不管是台灣的朋友還是國外的朋友,到了德國、英國、法國、比利時、荷蘭,一個禮拜還有5門課,去趴踢跟去游泳、慢跑,看似緊湊的步調卻多出很多時間可以想事情,體驗事情,我很喜歡現在的狀態,勇敢一些,自信一些也瘋狂一些,下半章即將開始,已經沒時間浪費了。

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

我們的小型聚會PLUS - 小農日記


在賈伯斯和大仁哥創下小型聚會的討論時間紀錄後
小型聚會PLUS 將由一位 external speaker
探討一個跟大家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

正當瘦肉精和美國牛肉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時
Timothy的好朋友林新建
將把他近年來拜訪各地從事友善耕種的小農
所累積的心得和大家分享

內地發行的明日風尚雜誌
最近登了一篇有意義的文章
標題是台灣小農的熱血青春夢
前兩天翻雜誌看到這個標題
想到我們這個星期的活動主題
近半年來屢屢被大陸雜誌牽動的感覺又回來了



介紹資料

【雜食者的兩難】

自遠古以來,「吃」這件事,就一直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必要課題。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由採集獵食、農耕畜牧而演進至現今高度工業化、科技化的農業生產與食品加工方式的多樣化,身為雜食者的人類,確實將這樣的基因發揮的淋漓盡致;但是,「該吃些什麼?」(其中可能有多重的意念)這個問題,卻反而是越來越大的困擾,例如:美國牛肉你吃不吃?速食店的雞塊真的是雞嗎(其中有一大部份是玉米,沒錯,還很有可能是基因改造的玉米)?有沒有注射抗生素?這些雞所產出的雞蛋安全嗎?吉園圃(適當施灑化學肥料及農藥)的蔬菜安全嗎?什麼是有機產品、有機蔬菜?有機蔬菜真的就安全嗎?慣行農法、有機栽培、自然農法又有何不同?這些可能都是你、我每天都會碰觸的難題,更不要說,又常常因為某個研機構(或專家學者)針對單一營養素的研究報告,為我們帶來日常飲食取捨的兩難。

【社區支援型農耕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】

「社區支持型農耕」(CSA)最基本的觀念是「找一群人(消費者)挺另一群人(生產者:友善耕種的小農)」。

台灣地狹人疇,平均單一農戶耕種面積相對較小(九成農戶只有1公頃以下之耕地),由於農耕收成受到天候干擾、銷售通路之壟斷與剝削、產銷不協調、人力的老化 … 等種種因素影響,讓許許多多的農民無法獲得穩定的收入而放棄務農,再加上錯誤的農業政策(豪華農舍是其中之一),導致農地大量廢耕(全國廢耕面積已達22萬公頃,超過水稻栽培總面積)。同時,在絕大部份耕作面積採用慣行農法的情形下,農藥殘留、水源及土壤的污染、自然生態的破壞,都對我們居住的環境及身體健康形成莫大的威脅。

但是,我們也知道:全國各地還是有許多懷抱友善大地而堅持有機耕種(或超越有機)的農夫(有的很年輕,也有很多是女孩子),而各地成立的農夫市集(248農夫市集、宜蘭大宅院市集、台中合樸農市集、新竹綠蜻蜓、高雄微風市集 … ),也協助這些小農建立銷售通路,還有各種不同方式正在進行的CSA(穀東俱樂部、大王菜舖子、工研院CSA實驗計劃、日和文教基金會 … 等),都針對上述台灣所面的問題,默默的在進行自己的志業,以期望喚醒更多人或是政府重視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借用兩本書(如下)的書名提出了這個題目:社區支援型農耕─由「雜食者的兩難」說起,是要將這兩年針對有機農業、綠色旅遊、社區支援型農耕(CSA)、社會責任企業(Social Enterprise)這些領域所涉獵的書籍與網路資料,加上拜訪各地許多友善耕種小農時所建立的心得,做一個階段性的整理,勾勒出我要開始做的事,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建議與迴響。

參考書籍
 「種好菜,過好生活」,有大林、李宜澤 … 等譯,商周出版
“Sharing the Harvest”, by Elizabeth Henderson and Robyn Van En
 「雜食者的兩難」,鄧子矜譯,大家出版(重新再出版,2008久周出版社)
“The Omnivore’s Dilemma: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”, by Michael Pollan

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

Cafe Corridor 咖啡迴廊



今年2月底的連續假期,因工作之需到香港走了一趟,公司安排下榻在熱鬧的銅鑼灣地鐵站附近。也因此有機會到香港「咖啡達人」,有「拉花王子」之稱Felix Wong 所開設的Café Corridor,體驗一下香港咖啡的個性。

Café Corridor藏在熱鬧的銅鑼灣時代廣場旁的大廈中,雖然在1樓,仍不易被路人察覺,店如其名,置身於一條長長迴廊的盡頭,而這條長長的迴廊不僅巧妙的隔開了時代廣場喧囂擁擠的人潮,也隔出了訪客與店主一起追尋大隱於市的尋夢園。

Café Corridor的空間不大,室內位置只有八張桌子與小小的吧台,但其中一面牆有一大面鏡子,增加了不少空間感,另一面牆則陳列著一些懷舊復古照片。Café Corridor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沒有MENU,所有咖啡食物全都寫在一塊黑板上,而且全是英文,真是一間有個性的咖啡店。Café的環境頗安靜,一個人在此喝咖啡看書,也是不錯的享受。

店主Felix 熱愛咖啡文化,特地遠征到澳洲學習煮咖啡的手藝,有機會造訪這家店時,不忘點杯出名的Latte Macchiato,瞧瞧咖啡達人的堅持與拉花功力吧!



地址:香港銅鑼灣羅素街26A
電話:2892-2927